一、2024年1-5月中國貿易發展回顧
一)進出口持續增長
從貿易規模來看,1-5月進出口總值(以美元計價)為2.46萬億美元,同比上漲2.8%。其中,出口1.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7%;進口1.0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9%,貿易順差3372億美元。近期貿易復蘇勢頭明顯。觀察近一年中國進出口額月度數據,2023年對外貿易有一定程度下降,到2024年2月基本上觸底反彈,近幾個月一直保持正增長。貿易順差持續增長。從進出口貿易差額月度走勢來看,2024年2月貿易順差出現了一個最低值後持續上升,5月貿易順差達到826億美元。各種貿易類型均有增長。今年1-5月,一般貿易進出口11.4萬億元,增長5.6%,占外貿總值的65.1%。其中出口增長7.9%,進口增長2.7%。加工貿易進出口3.02萬億元,增長1.6%,占比17.3%。其中出口下降2.3%,進口增長9.1%。我國以保稅物流方式進出口2.42萬億元,增長16.5%。其中出口增長12.5%,進口增長19.2%。
二)民營企業成績亮眼
從企業所有制來看,1-5月民營企業進出口累計增長率達到4.5%,明顯高於總體增長率;進出口占比達到55%。民營企業在進口方面貢獻很大,1-5月份累計增長9.1%,占比達到41.9%。民營企業在貿易順差方面也有很大貢獻,貿易順差占比138%,是總體貿易順差的1.38倍。換句話說,剔除民營企業貿易之後整體貿易將呈現出逆差。民營企業在貿易中的地位持續提高。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占比持續增大,從2015年的37%上升到2024年前5個月的55%。民營企業在出口中的地位更為重要。民營企業出口增長更為明顯,從2015年占比45%一直到2024年占比65%。民營企業貿易動能仍需鞏固。從2015年開始民營企業的進出口增長率絕大多數月份是最高的,某些月份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增長率相近,在2021年和2022年有所下降,但2023年後民營企業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所有制類型的企業,但是否能夠持續還有待觀察。
三)區域格局未發生顯著變化
從貿易區域來看,貿易額排名靠前的仍是沿海發達省區,貿易增速靠前的則是西部和東北地區。出口額前十位省區有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上海等發達地區,從這些主要出口省區特徵來看,今年1-5月,廣東省的出口額占全國總出口額接近四分之一,其依託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優勢和港口優勢,出口商品涵蓋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紡織品等多個領域,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浙江省和江蘇省位列第二和第三,增長率均為3.9%。這兩個省份同樣依託其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在全國進出口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山東省排在第四位,增速為7.9%,高於前三位省份。上海、北京出口額分別排在第五和第七位。上海主要依託於經濟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北京主要依託於高科技產業。四川、重慶兩個西部省市的出口表現較好,主要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
四)傳統市場仍然重要
從貿易方向來看,我國進出口前三位的貿易夥伴分別是東盟、歐盟和美國,但不能忽略的是東盟和歐盟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組國家或者一個經濟體。從單個經濟體或單個國家來說,美國則是我國進出口最大的貿易夥伴,儘管1-5月累計進出口同比下降1.4%,但仍然以2635.3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排在第一。所以,未來要重視同美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分出口和進口看,美國顯然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前五個月向美國的出口額接近2000億美元;而進口最多的來源地是臺灣省,前五個月進口額接近800億美元。
五)車輛船舶成為出口支撐力量
從產品結構來看,出口額排前三位的大類產品分別是電子設備、紡織品服裝和金屬石料製品,這三大類出口額占比加在一起超過了60%;進口額排前三位的大類產品分別是電子設備、礦產品和金屬石料製品。
從細分產品看,出口增速最快的是混合動力客車,出口額增長率達到75375.5%,呈現井噴式增長;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增長率也達到了480.5%;集裝箱船增長率達到了212%。總體來看,車輛、船舶這些交通工具的出口增速明顯,成為我國出口支撐力量。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蘇,航運市場需求強勁,全球航運市場對新船的需求穩步增長。
2024年下半年中國貿易發展前瞻
一)世界經濟復蘇的動力不足
整體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份發佈的最新預測,今年全球GDP增長率為3.2%,與去年相同;發達經濟體比去年略高一點,但差別不大;發展中國家可能比去年略低;亞洲新興市場也比去年有所下降。
二)供應鏈壓力和高運輸成本依然存在
供應鏈壓力仍然存在。儘管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一年多了,但由於疫情產生的物流斷裂及供應鏈受阻的壓力仍然存在。觀察疫情以來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月度數據可以發現,疫情期間指數最高,後來有所下降,2023年2-11月指數為負,而後供應鏈壓力又有所回升。所以仍然要警惕供應鏈壓力的問題。從全球集裝箱指數來看,雖然現在比最高點已經有所下降,但最近又有所抬頭,高運輸成本仍然存在。紅海危機的爆發進一步對國際貿易產生負面影響,紅海危機爆發後蘇伊士運河轉口貿易增長率持續下降,而好望角明顯增長。
三)多國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
主要經濟體開啟“高利率模式"。巴西、智利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利率已經超過了7%,而美國、歐元區等發達國家也有降息趨勢。未來整體貨幣政策將朝著緊縮性的方向發展。
四)地緣政治拖累貿易發展
地緣政治因素不容樂觀。雖然說地緣政治風險現在已經不是最高的,但地緣政治因素仍會帶動原油價格的飆升,一旦地緣政治發酵,原油價格就將受到影響、有所反彈。俄烏衝突使得世界貿易出現“陣營化”,陣營內部貿易有所收縮,但收縮幅度比較小,總體貨物貿易只是下降了2.3%左右;而兩大陣營間,無論從戰略性行業來看還是從總體的狀況來看,下降幅度都接近5%,說明戰爭衝突使得世界貿易遭受重創。
五)外需有回暖趨勢
全球製造業PMI持續擴張。從2023年下半年以來,全球製造業PMI持續增長,並持續在50%以上,被認為是擴張期;而歐美製造業PMI均有所改善。美國進入補庫存階段,從庫存總額和銷售總額等指標來看都是進入到補庫存階段;歐元區同樣進入補庫存階段且需求必然旺盛,這將增加外需特別是對中國的產品需求。
三、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中美貿易關係何去何從?
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2024年5月14日,美方發佈對華加征301關稅四年期復審結果,宣佈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半導體以及鋼鋁、港口起重機、個人防護裝備等產品的關稅。2024年5月9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將37個中國實體加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理由,11個實體是因為參與高空氣球相關活動,4個實體是因為獲取或試圖獲取美國原產物項用於無人機相關活動,22個實體是因為獲取或試圖獲取美國原產物項用於發展量子技術能力。2024年5月8日,一些美國國會議員提出了一項法案,使拜登政府更易於對人工智慧模型實施出口管制,以避免美國技術落入不該落入的國家手中。
2024年5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表示,美中緊張關係加劇已造成全球性影響,各國在決定貿易和投資對象時愈發關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導致世界被劃分為親華、親美和中間派三大集團。經濟碎片化趨勢或將導致世界背離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體系,並使經濟一體化成果遭受顯著逆轉。美中需採取務實措施重建信任,首先要從保持溝通管道暢通做起。美中對話有助於避免最壞結果。
從世界供應鏈流向地圖來看,美國是中國增加值貿易和最終產品貿易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市場,中國出口非常依賴美國市場。雖然貿易戰和疫情對中美貿易有一定影響,但並沒有阻止中國對美出口。美國進口中國產品的比重呈現出下降趨勢,美國需求和美國市場還是不斷擴張的,雖然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數量在增長,但美國需求和市場的不斷擴張導致總體進口增長更快,所以我國出口占比下降。
四、未來的著力方向
一)提升開放格局,培育外貿新動能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
第一,拓展中間品貿易。中間品作為鏈接產業上下游的紐帶,日益成為全球貿易的主體。我國中間品貿易不斷拓展,反映了我國製造業正在轉型升級和技術水準的提升。但與歐美或日韓貿易高速發展時期中間品進出口占比數據相比,我國中間品貿易還有提升空間。產業鏈分工水準決定中間品貿易發展水準,因此拓展中間品貿易的背後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製造業水準的全面提升。未來還要進一步吸引全球先進製造業企業來華投資,讓更多的中間商品在中國加工生產,同時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帶動其他國家融入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中。第二,拓展服務貿易。構建高標準服務業開放制度體系。建立健全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實開放舉措,完善監管和風險防控機制,不斷提升開放條件下的治理水準。支持試點示範先行先試。以綜合試點示範城市引領產業發展的開放佈局,持續推動開放科技、電信、文旅、金融等重點行業領域,培育服務貿易領域的新模式新業態。
第三,推動數字貿易發展。加強數字貿易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數字貿易統計監測體系,積極探索完善數據確權、交易流通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強化數字貿易平臺建設,加快貿易全鏈條數位化轉型,做強做優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打造數字貿易示範區。提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多雙邊和區域數字貿易對話與合作,共用數字貿易發展機遇。
第四,推動跨境電商發展。在政策與新技術賦能下,跨境電商在技術、模式、供應鏈等方面已形成全新業態,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新動能之一。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38萬億元,增長15.6%。跨境電商主體超過10萬家,海外倉已達1800個,全貨機達255架。隨著跨境電商整體規模的擴大,我國跨境電商在平臺運營、供應鏈整合發展等方面呈現出全新態勢。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探索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建立健全線上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優化國際供應鏈管理,立足重點市場、建設覆蓋全球的海外倉網路。在鞏固和拓展市場的同時防範外部環境風險,推動與貿易夥伴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二)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第一,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完善是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第二,推進規則標準“軟聯通”。通過協調各國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貿易規則等,降低合作障礙,提高合作效率,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合作環境。第三,著力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形成互補的供應鏈,使各方都能從中獲益。這不僅能夠提升各國產業的競爭力,也有助於推動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第四,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通過降低貿易壁壘,簡化投資程式,促進資本、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為沿線國家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第五,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場合作。將產能優勢轉化為合作優勢,同時探索與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新機遇,實現共同發展。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各國的產業競爭力,也為全球經濟的均衡發展貢獻力量。
三)維護同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關係
同美國的關係:求同存異,避免脫鉤。中美關係是全球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在這一關係中,在保持各自核心利益和價值觀的同時,努力尋找合作的領域和機會。同時。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即使在政治和戰略上存在分歧,也應努力保持貿易和投資的連續性,避免經濟關係的斷裂。
同歐盟的關係:積極溝通,各個擊破。歐盟由多個成員國組成,不同成員國需求和立場不同,採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在政策、法規和標準上的交流與協調,分別與各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東盟的關係:緊密聯繫,合作共贏。東盟是中國在亞洲地區的重要經濟夥伴,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便利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可以尋求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繁榮竜嗩更譜衛發隳黌磣萫込筐揮ÿ果掖芯。
四)增強科技實力,穩鏈固鏈強鏈
第一,加強基礎研發投入,力爭產出原創性領先技術。加強基礎研發投入特別是在關鍵領域和前沿技術方面,進一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性技術,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從而在全球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第二,以創新驅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創新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關鍵,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產業鏈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和外部衝擊,構建更加穩定和有彈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第三,暢通國內國際迴圈,使科技創新直接轉化為貿易收益。暢通國內國際迴圈是指要打破地域和行業的界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加強國內外市場的互聯互通。通過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科技創新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提高貿易競爭力。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劉元春“指出,過去十年是全球供應鏈和貿易格局重構的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的對外貿易其實保持了一個穩定增長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效應和脫鉤效應相對力量的對比,很顯然脫鉤效應在這兩年表現的更為劇烈,但是也不能忽略來自於成本方面的影響。事實上,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成本因素可以歸結為三個主要的方面:一是技術進步,二是市場的規模效應,三是再配置效應。三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地位愈發重要雖然“去風險”運動、地緣政治“的衝突、大國博弈的激烈程度很可能使脫鉤效應在未來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也應該認識到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幾鏈融合所產生的成本效應也進入到一個快速發酵的時代。要更好地把控和融合成本效應與脫鉤效應,不必因為脫鉤效應的加速而過度恐慌,而要持續發揮成本效應的作用,依靠國內大市場的統一、國內競爭的有序化,同時也要注重全球競爭力提升,在世界各個角落進行各種滲透和佈局。(行銷碼頭)